来源:央视网
据(作者:何孔德——红旗,从井冈山插上天安门——走进井冈山革命博物馆)原文有改动。
五百里井冈,重峦叠翠。
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前,用红色石材铺就的149级台阶象征着“红色之路”,吸引不少前来参观的人们驻足沉思:从井冈山点燃的革命火种,何以终能形成燎原之势,开创中国革命新纪元?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成长的历史长河中,井冈山的斗争只是短短的一瞬,为什么却又是如此浓墨重彩、蔚为壮烈?
中国革命向何处去?
井冈山斗争全景画声光电演示馆中出现一道闪电,天空中传来一声霹雳,毛泽东、朱德等伟人的样子仿佛在脑海里中出现,随后,大井练兵,朱毛会师......革命前辈们在井冈山参加革命斗争等场景一一呈现,配合着慷慨激昂的解说词,人们仿佛回到了那烽火硝烟的年代。
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,在白色恐怖统治下,中国革命向何处去?
当以中心城市暴动为特点的“左”倾错误路线被血泊吞没之时,把工作中心转到农村,从井冈山开始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,这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一个伟大的创造,实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转折。
井冈山位于罗霄山脉中段,远离大城市,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,加之山高林密,地势险要,易守难攻,有利于开展游击斗争。这里的红土地肥沃、物产丰富,能够给部队提供充足给养。井冈山地区有共产党的组织,群众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。
实事求是,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勇于探索、善于思考的共产党人的品格作风。
在井冈山博物馆《朱毛会师》油画前,伴随着“咔嚓咔嚓”的快门声,闪光灯不停,留影的游客很多。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,朱德率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胜利会师井冈山。
这正是从实际出发作出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抉择,也拉开了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式革命道路的序幕。从此,中国革命开创了崭新的篇章。
红旗到底能打多久?
八角楼里微弱的灯光下,我们仿佛回到了当年,毛泽东主席正在废寝忘食地工作着,贺子珍走了过来,欲在油灯里加根灯芯,让油灯更亮些。“现在物资匮乏,看书、写字用一根灯芯就行……”毛主席说。
1927年10月至1929年2月,毛泽东在井冈山开展革命工作时,经常居住在宁冈县茅坪的八角楼上。几乎每个夜晚,他都在油灯下忘我工作、写作到深夜。
正是这如豆的灯光,点燃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熊熊烈火。就是在这间陋室之中,诞生了《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?》、《井冈山的斗争》两篇光辉著作。
回首中国共产党95年的风雨历程,今天的人们或许丝毫不会对此产生怀疑,但当年却是几经周折,党内和红军中一度弥漫着“红旗到底能打多久”的悲观情绪。
“这里用得着中国的一句老话:‘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。’这就是说,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,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。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,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”。1930年1月,毛泽东及时批评了一些人对时局的错误估量。
“不但小块红色区域的长期存在没有疑义,而且这些红色区域将继续发展,日渐接近于全国政权的取得。”在毛泽东看来,“工农武装割据”这种“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”,是中国取得革命胜利的一个有效途径。
一把把带着血迹的梭镖、一件件布满弹孔的衣服……博物馆展品静默地诉说着井冈山斗争的艰苦卓绝,丰满地刻画着中国共产党人和先烈们的光辉业绩。
在井冈山斗争的两年零四个月里,有4.8万多名革命者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,平均每天有50多位烈士倒下。
“以人口为标准,男女老幼平均分配……”1928年12月,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颁布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部成文土地法《井冈山土地法》。
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,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扩大。1929年,毛泽东、朱德率部队离开井冈山,游击赣南,革命火种一路燎原,从瑞金,到延安,再到西柏坡,胜利的红旗最终高高飘扬在天安门广场上。
毛泽东率部到井冈山时只剩下不足千人,最后把红旗插上了天安门,为什么?关键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举起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旗,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。
——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原馆长毛秉华
没有一种坚定的理想和信念,无法经受住血雨腥风的洗礼和考验;而崇高的理想信念背后,就是为了让大多数人过上幸福的生活。
——井冈山管理局原党工委书记、井冈山市委原书记梅黎明
为什么即使在井冈山斗争的低潮,广大人民群众仍然跟着红军走,跟着共产党走,因为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,打土豪分田地,满足几千年来农民对土地的渴求。
——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研究室原主任李春祥